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L427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制定发布的国家标准,它规定了水资源监测过程中的数据采集、传输、交换的技术规范,推动了水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,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将详细解析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。
## 制定背景
随着水资源监测站点数量的增加和监测数据种类的丰富,各监测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。但是长期以来,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,导致不同系统之间信息孤岛,数据无法有效集成利用。制定统一的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标准,实现监测系统的互联互通,因此成为当务之急。
## 标准范围
SL427标准规定了水文、水质、水土保持等监测数据的编码格式、传输协议、接口规范、传输服务等内容。标准涵盖了水资源监测的各关键环节,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传输的全流程规范化。
标准采用模块化的结构,根据功能分为传输协议模块、接口规范模块、服务地址模块、安全模块等。这使标准结构清晰,便于不同系统根据需求选择实现部分模块。
## 数据编码格式
标准选择了XML作为数据编码格式。XML是一种通用的结构化数据格式,具有自描述性、兼容性强等特点。采用XML编码可降低不同系统的数据集成难度,利于扩展。
标准给出了水文、水质等监测数据XML schema定义,规定了元素名称、嵌套结构、数据类型等信息。如水文观测信息的XML根元素为`HydroInfo`,子元素包括`StationCode`站码、`DateTime`观测时间等。接收方可根据schema解析提取数据。
## 传输协议
标准选择了SOAP协议作为传输协议。SOAP是一种基于XML的协议,可以在HTTP之上进行信息交换。它定义了一套标准的通信机制,实现了平台无关性。
SOAP消息由封装结构组成,通常包含信封、标头和正文。信封定义命名空间;标头可选,用于鉴权;正文包含XML编码后的监测数据。这可确保传输的安全性和健壮性。
## 接口规范
标准定义了基于Web Services的接口规范。监测系统只要遵循该接口,就可实现与其他系统的无缝对接,而不必二次开发定制化接口。
接口规范采用面向服务架构(SOA),根据业务功能定义了一系列服务,如空间数据服务、水文观测信息服务等。每个服务的地址、数据格式、传输协议等都有明确规定。
这种统一的服务化接口有利于监测系统之间的互operability,降低了集成难度,使监测数据可以自由流动。
## 传输周期和服务地址
标准规定了不同类型数据的推送周期和服务地址。如水文观测信息的传输周期为日传输,服务地址为`http://…/HydroInfoReportService`。
这些规定明确了数据传输时间和内容,便于接收系统预期和解析,有助于传输质量的控制。同时服务地址的规范也利于不同系统的对接。
## 数据校验机制
标准提出接收系统需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校验,并在发现错误时向发送方反馈。同时发送系统有重传机制。这种校验-反馈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可用性。
校验方法包括XML格式校验、水文数据值校验、传输全量校验等。系统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校验手段,保证数据的准确无误。
## 安全机制
考虑到数据传输安全的重要性,标准定义了安全传输机制。如在SOAP消息中加入数字签名,采用HTTPS等加密传输协议,配合防火墙、VPN等网络安全设施,确保监测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。
同时通过访问控制、系统认证等手段保护接口安全。这些安全机制确保在开放共享监测数据的同时,维护传输安全。
## 总结
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L427的制定推进了水资源监测网络的信息化、标准化建设。该标准规定了传输全流程的技术规范,实现不同监测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融合应用。监测部门及系统开发商要认真学习掌握该标准,并推动其落地实施,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监测质量和水平。
咨询热线
0592-5967770